闪闪言情

繁体版 简体版
闪闪言情 > 三国:华夏名将突然降临 > 第584章 危急时刻,只有自己才是最靠得住的

第584章 危急时刻,只有自己才是最靠得住的

确实如岳飞所说,刚开始的关、张二将,前期的经历几乎都是跟着刘备东奔西走。′k?a·n?s?h`u/b`o_y,.,c~o-m·

并非如《演绎》中描写的那般,又是“温酒斩华雄”,又是“三英战吕布”。

就以关羽万军从中斩杀颜良的彪悍战绩,真要与吕布单挑,未必需要猛张飞与添乱的玄德帮忙。

他们是跟随刘备南征北战,东奔西走后,慢慢成长起来的,并非如天纵奇才的名将一般,一蹴而就。

此时的关云长、张益德在军事上的能力,尚显稚嫩,还需实战进行慢慢打磨。

而周亚夫则是经历过历史考验的名将,麴义更是同时期在界桥之战中力挽狂澜,扭转乾坤的关键人物,张良更不必说,其胸中所学,这个时代,很难有人望其项背。

而以刘备用人的水平,他是能完全信任麾下的这帮良将谋臣。

至于袁绍,他的个人能力主要表现在权谋。

他是汉末崩塌,导演宦官、外戚同归于尽的顶级权谋家。

他所掌控的势力优势在于,属于防守的一方,在公孙瓒入主冀州后,冀州几乎所有的世家大族与豪绅,皆倒向袁绍,乐毅与廉颇更是历史级的名将。\E,Z′暁.说\网· ¨首~发?

袁绍想要与刘备、公孙瓒在对决中,占得优势,就要看袁绍自己能否完全信任乐毅、廉颇。

“如今冀州的局势,由于公孙瓒在幽州右北平郡有劫掠豪族的前科,导致冀州的世家大族与本地豪绅基本都站在袁绍一边。

而作为防守一方,袁绍麾下又有廉颇这样的顶级防守大师,当年的长平之战前期,即使面对秦国的虎狼之师,也能逼得对方使出反间计,无论是周亚夫还是麴义,恐怕很难能攻克廉颇构建的防御体系。

一旦另外一边,乐毅统大军灭掉公孙瓒,则刘玄德只能放弃进攻袁本初的打算。”刘辩同样模拟了一下刘备与公孙瓒联合后,对抗袁绍的战争结果。

“以我所见,刘备、公孙瓒与袁绍之争,其实最大的变数还是袁绍自己。无论是刘备还是公孙瓒,他们的能力具体如何,我们心里都有一个大致的判断。

反而是袁绍这般人物,我当年研究这一段历史,至始至终看不透袁本初。

虽然历史是由胜利者来抒写,但是袁绍留给我们的谜团实在太大了,而且他每次离最终的胜利,仅仅只差那几天,或是唯一一次关键的失策,导致满盘皆输。

汉末皇权之所以在灵帝死后崩塌了,就是因为保皇的两大派系外戚、官宦在袁绍的精心策划下,同归于尽。~墈~书*君^ ?首?发-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没有董卓进京,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自然是他叔父,与大将军何进共录尚书事的太傅袁隗成为百官之首,掌握政权,而袁氏三兄弟接收何进死后的遗产,掌管兵权。

董卓如果晚到京城几天,在汝南袁氏彻底掌握京城的局势与兵权后,董卓那点兵力完全翻不起任何的浪花。

即使董卓提前入京了,他并没有带来所有的嫡系部队,人数不过三千人,鲍信就曾经劝说袁绍,趁董卓入京之时,将士远来疲惫,设置伏兵击杀,必定大获全胜。

最终袁绍因为惧怕董卓这些年在并州的兵威,还是放弃了伏击对方的想法,在关键时候退缩,成为袁绍一生的缩影。

官渡之战爆发后,虽然刚开始渡过黄河,就在白马折了颜良,之后又在延津损失了文丑。

但是整个官渡之战,始终都是袁绍一方一直调动曹军,压着曹操军打。

曹操多次萌生退军许都的想法,若非身在许都的荀彧一直鼓励曹操坚守官渡,并用当年刘邦与项羽相持荥阳的事迹鼓励,曹操恐怕早已经崩盘。

袁绍最大的失误,或者说官渡之战唯一的失误,就是没有亲自救援乌巢或是亲率大军猛攻曹操的主营。

在许攸叛逃后,向曹操献出了奇袭乌巢,火烧袁绍军粮草的计策。

此时,陷入必死之局的曹操,已经顾不上许攸可能是假意投降,他没有选择了。

于是,曹操亲自带领麾下最精锐的虎豹骑奇袭乌巢。

在乌巢火起时,张郃、郭图分别献计,张郃主张救乌巢,因为他们现在最大的优势就是粮食远远超过曹军,曹操方面已经快支撑不住了。

如果没有及时救援乌巢而导致粮食被烧,不但袁绍军会失去最大的优势,他们也将缺少粮食。

然而,郭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