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李家峪己经空了大半。/鸿\特~小\说^王′ ~首,发_李云龙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看着最后一批老乡在赵刚和民兵的护送下向青龙山转移。老人们拄着拐杖,妇女们背着包袱牵着孩子,牛羊被赶着走在队伍中间,扬起一片尘土。
"团长,都安排妥了。"赵刚匆匆走来,眼镜片上沾着灰尘,"三营留了两个连断后,埋设了不少地雷和诡雷。"
李云龙点点头,目光扫过这个经营了两年的根据地。灶台上的锅还冒着热气,晾衣绳上的衣服都没来得及收,几只找不到主人的狗在巷子里不安地转悠。放弃根据地就像割自己身上的肉,但为了保住有生力量,这肉必须割。
"报告!"通讯兵气喘吁吁地跑来,"侦察连急报!日军先头部队离这里不到二十里了,有装甲车开路!"
李云龙和赵刚对视一眼。比预计的来得快!
"老赵,你带老乡们加快速度,一定要在天黑前翻过青龙山脊。"李云龙快速说道,"我带一营和二营在蛤蟆沟设伏,拖住鬼子。"
"太危险了!"赵刚抓住他的手臂,"你伤还没好利索..."
李云龙咧嘴一笑:"放心,老子命硬得很。再说..."他压低声音,"我还得给那个内鬼下个套。"
赵刚会意,不再多言,只是用力握了握李云龙的手:"保重!"
半小时后,独立团主力己经埋伏在蛤蟆沟两侧的山坡上。这里地形险要,沟底小路是通往青龙山的必经之路,两侧山崖陡峭,树林茂密。
李云龙趴在一块岩石后面,望远镜里己经能看到远处扬起的尘土。日军行进速度很快,打头的三辆装甲车像铁乌龟一样缓缓爬行,后面跟着满载士兵的卡车,再往后是步兵和骡马拖拽的山炮。
"传令下去,按'蜂窝'计划行动。"李云龙对身边的传令兵说,"记住,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绝不允许恋战!"
这是李云龙根据现代特种作战理论设计的"蜂窝战术"——将部队化整为零,分成数十个战斗小组,每个小组2-3人,像蜂群一样分散在广阔区域,各自为战又相互呼应。这种战术特别适合山地游击战,能让日军的重武器和人数优势无从发挥。
装甲车的轰鸣声越来越近,车顶的机枪手警惕地扫视两侧山坡。李云龙举起右手,猛地向下一挥!
"轰!"第一颗地雷在装甲车底下爆炸,虽然没有炸穿底盘,但成功逼停了车辆。紧接着,两侧山坡上枪声大作,但奇怪的是,子弹并不密集,却来自西面八方,让日军根本无法判断八路军的具体位置。
"八嘎!散开!散开!"日军军官挥舞着军刀大喊。训练有素的日军士兵迅速跳下卡车,以车辆和岩石为掩护还击。但八路军的子弹就像长了眼睛,专门打那些冒头的士兵。
李云龙冷静地观察战况。他的三八式步枪瞄准了一个日军机枪手,轻轻扣动扳机。"砰!"机枪手应声倒地。他立即翻滚转移,刚离开原位,一梭子机枪子弹就打在了那块岩石上。
战斗持续了约二十分钟,李云龙吹响了撤退的竹哨声。各战斗小组立即停止射击,借助熟悉的地形迅速撤离。等日军组织起有效的反击时,山坡上己经看不到一个八路军的身影,只有零星枪声还在远处回荡,引诱他们深入。
"八路!胆小鬼!"山本一木从指挥车上跳下来,愤怒地踢着地上的石头。他的右臂还缠着绷带——那是李云龙在研究所给他留下的纪念。
"报告中佐,伤亡三十七人,两辆卡车损毁。"一名军官报告道,"要继续追击吗?"
山本看了看渐暗的天色和险峻的山路,咬牙道:"就地扎营!明天天亮再行动!"他心里清楚,在这种地形夜战,吃亏的肯定是自己。,零·点+看_书/ ¨首?发′
五里外的山坳里,独立团的战斗小组陆续汇合。李云龙清点人数,只有五人轻伤,战果却相当可观。
"团长,这蜂窝战术真神了!"张大彪兴奋地说,"小鬼子根本摸不着咱们在哪!"
李云龙笑了笑:"这才刚开始。传令下去,各小组轮流休息,但必须保证至少三分之一的人在夜间袭扰日军营地,不让他们睡安稳觉!"
夜深了,李云龙坐在一块平坦的岩石上研究地图。秀兰悄悄走过来,递给他一个烤热的窝头。
"你还没吃晚饭。"她轻声说,眼睛在篝火映照下亮晶晶的。
李云龙这才感到胃里空空如也,接过窝头大口吃起来。秀兰又拿出一个小布包,里面是捣碎的草药。
"伤口该换药了。"她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