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闪言情

繁体版 简体版
闪闪言情 > 二战那些事儿 > 第146章 乌克兰的两次突击

第146章 乌克兰的两次突击

因为气温的微弱回升和车辆的碾压,变得泥泞不堪。德军的装甲车队,在撤退途中,大量的坦克、突击炮和卡车,因为燃料耗尽或陷入泥潭,被迫遗弃。这些曾经让整个欧洲为之战栗的钢铁巨兽,如今,只能像一堆废铁一样,被丢弃在乌克兰的田野里。

撤退的德军队列,还不断地遭到苏军远程炮火的无情拦截,以及游击队的疯狂袭扰。伤员们,在冰天雪地里,绝望地等待着遥遥无期的救援。许多人,没能死在战场上,却最终冻死在了撤退的路上。

而在“狼穴”,希特勒得知前线的惨败后,陷入了暴怒。他拒绝了曼施坦因再一次提出的、关于收缩战线的最后请求。他将失败的责任,全部归咎于前线的将领们,认为他们缺乏“战斗到底的意志”。

南方集团军群,在希特勒僵化的指挥下,彻底陷入了战略上的被动。他们只能在苏军的追击下,节节败退,企图寻找到下一个可以立足的防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苏军高昂的士气。他们踏着德军的尸体和被遗弃的装备,继续向西,向着胜利,坚定地推进。

日托米尔-别尔季切夫战役和基洛夫格勒战役的胜利,是苏联红军在1944年初,取得的第一次辉煌胜利。

在战果上,苏军成功收复了日托米尔、别尔季切夫、基洛夫格勒等一系列重要城市,将战线,普遍向西推进了约100公里。

在战略后果上,这次胜利,在德军的乌克兰防线上,撕开了一个宽达数百公里的巨大缺口。德军的南方集团军群,其南北两翼的联系,被严重地削弱,面临着被苏军分割、包围、乃至全线崩溃的巨大威胁。

而对后续战役的影响,则是决定性的。 这次胜利,直接导致了在德军防线上,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向东突出的囊形地带。在这个地带里,驻守着德军第8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团军的部分主力。而这个囊形地带,在不久之后,就将成为另一场更为着名的、被称为“东线的斯大林格勒”的围歼战的战场。这次胜利,为即将在2月份打响的、惊心动魄的科尔松–切尔卡塞围歼战,埋下了最重要的伏笔。

苏军,已经牢牢地掌握了整个冬季战役的主动权。

在这场冬季的风暴中,双方统帅的命运,也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朱可夫的决断,再次证明了他作为苏联“胜利的象征”的价值。他坚决主张,必须利用冬季,连续不断地发动进攻,不给德军任何喘息和重组的机会,以求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军。他也精准地调配了方面军的资源,有力地支援了南北两翼的进攻。

而曼施坦因的困境,则是一个军事天才的悲剧。他拥有着无与伦比的战术才能,在局部,他甚至还能打出像样的反击。但他的才能,在希特勒僵化的、不切实际的战略指挥面前,变得毫无用处。他就像一个被捆住了手脚的顶级剑客,空有一身绝世武艺,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一步步地走向失败。在这次战役之后不久,因为与希特勒的矛盾彻底激化,他最终被解除了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的职务,从此告别了东线战场。

而对于那些在冰天雪地里,用生命去执行命令的普通士兵而言,战争,则更为具体和残酷。一位幸存的苏联老兵,在回忆录中写道:“冬天,是我们最好的盟友,也是我们最可怕的敌人。我们一边追击着德国人,一边与严寒和饥饿作斗争。在战场上,你分不清倒下的人,是被子弹打死的,还是被活活冻死的。”

而在德军一边,则充满了绝望。“我们没有冬衣,没有燃料,没有食物。我们唯一的命令,就是守住阵地。但我们不知道,我们究竟在为什么而战。我们只知道,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生存而战。”

根据战后的统计,在这两场冬季突击战役中:

苏军投入的总兵力,约为50万人,配备了约600辆坦克和近8000门各型火炮。其付出的伤亡代价,约为7万人。

德军投入的总兵力,约为30万人。其伤亡总数,约为5万人(其中包括了大量的被俘人员)。

虽然从伤亡比上看,苏军的代价依旧不菲,但从战略结果上看,这无疑是一次决定性的、辉煌的胜利。它彻底粉碎了德军在乌克兰右岸建立稳定防线的企图,并将战争的洪流,不可逆转地,继续向西推进。

喜欢二战那些事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