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闪言情

繁体版 简体版
闪闪言情 > 二战那些事儿 > 第89章 航母时代的黎明

第89章 航母时代的黎明

完偷袭珍珠港,正耀武扬威呢)!

12月21日,日军卷土重来!这一次,他们不仅有航母舰载机的空中支援,还有更强大的水面舰艇护航,登陆部队的人数也增加到了近千人。

面对日军压倒性的优势,威克岛守军虽然进行了最后的、也是最绝望的抵抗,但终究是寡不敌众,弹尽粮绝。岛上仅存的几架“野猫”战斗机,在与数十架零式战斗机的空战中,全部被击落。岸炮阵地也被日军舰炮和飞机摧毁。

12月23日,在坚守了整整15天之后,德弗罗少校在无望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士兵们无谓的牺牲,被迫下令向日军投降。

威克岛之战,虽然最终以美军的失败而告终,但守岛美军陆战队员们那种以寡敌众、血战到底的英勇精神,却成为了美国海军陆战队历史上光辉的一页,也成为了太平洋战争初期,盟军在绝望中罕见的一抹亮色,充满了“耻辱与骄傲交织”的复杂意味。

所罗门群岛、新不列颠群岛战役:日军的“跳岛蛙”与防御体系的构建

在成功夺取了威克岛和关岛,并基本肃清了美军在西太平洋前哨的零星抵抗之后,日本人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向更南边、也更靠近澳大利亚的所罗门群岛和新不列颠群岛(包括其首府拉包尔)等地,伸出他们的“帝国长臂”。

日军的战术,还是老一套——“跳岛突击”(这里的跳岛与美军后来的跳岛不是一回事儿)。他们利用其在战争初期的海空优势,像一群贪婪的“青蛙”一样,一个岛一个岛地往前跳。先用飞机对目标岛屿进行轰炸和侦察,然后由海军陆战队或陆军的精锐部队,在军舰的炮火掩护下,实施两栖登陆,迅速占领岛上的机场、港口和关键据点。

通过这种方式,日军在1942年初,相继占领了新不列颠群岛的拉包尔(这里后来成为了日本在整个南太平洋地区最重要的海空军基地和后勤补给中心)、所罗门群岛的布干维尔岛、新乔治亚岛以及更南边的瓜达尔卡纳尔岛(这个岛的名字,在几个月之后,将因为一场决定命运的惨烈战役而闻名于世)等地。

日本人占领这些岛屿的目的,非常明确:

构建岛链防御体系:他们想在西太平洋和南太平洋,建立起一道由一系列岛屿基地组成的、纵深梯次配置的“绝对防御圈”,阻止美军从东边和南边发动反攻,保护其在东南亚夺取的那些宝贵的资源区。

切断美澳联系:控制了所罗门群岛和新几内亚的东北部,就能有效地威胁甚至切断美国与澳大利亚之间的海上交通线,孤立澳大利亚这个南太平洋上最重要的反攻基地。

提供前进基地:这些岛屿上的机场和港口,也可以作为日军下一步向斐济、萨摩亚甚至新喀里多尼亚等更南边的岛屿发动进攻的前进基地,进一步扩大其在南太平洋的势力范围,甚至直接威胁澳大利亚本土。

就这样,到了1942年春天,日本的“膏药旗”,已经插遍了从阿留申群岛到威克岛、从马来半岛到所罗门群岛的广阔海域和岛屿。一个看似庞大而又“坚不可摧”的“大东亚共荣圈”的雏形,似乎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了。

然而,也正是在这个“胜利”的顶点,日本帝国那“摊子铺得太大、战线拉得太长、兵力捉襟见肘、后勤补给跟不上”的结构性危机,也开始日益显露出来。每一个被占领的岛屿,都需要派兵驻守,都需要物资供应,这对于资源本就贫乏、工业基础也相对薄弱的日本来说,是一个越来越沉重的负担。在之前的章节里说过,别看日本占的地盘多,但要把这些占领的地盘去消化从而转换成战争所需要的资源,这需要时间。而那些看似被“解放”的殖民地人民,在经历了最初的幻想破灭之后,也开始逐渐认清了日本侵略者的真实面目,各种形式的抵抗运动和游击战争,也开始在各个被占领区悄然兴起。

就在日本海军在所罗门群岛和新不列颠群岛“攻城略地”、忙着构建其“岛链防御圈”的时候,山本五十六和他手下的联合舰队参谋们,又在琢磨着下一步的“大棋”了。他们的目光,投向了位于新几内亚岛东南角的那个战略要地——莫尔兹比港。

这个莫尔兹比港,虽然地处偏远的热带丛林,但其战略价值却非同小可:

它是盟军(主要是澳大利亚军队)在新几内亚岛上最重要的、也是最后一个主要的军事据点。

它像一把尖刀,直接威胁着日本在新几内亚北部和新不列颠群岛(特别是拉包尔基地)的侧翼安全。

更重要的是,如果让日本人占领了莫尔兹比港,他们就可以以此为前进基地,直接轰炸澳大利亚北部的重要城市(比如达尔文港),甚至为未来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