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三百零五万),配备了约三千七百辆坦克和突击炮,近四千架作战飞机(另有说超过七千架,包括运输机等辅助飞机),以及数万门各种口径的火炮。这支庞大的、在西欧战场上积累了丰富“闪电战”经验的侵略大军,被精心划分成了三大战略集团军群,每一路都肩负着明确的战略目标,由经验丰富的元帅指挥,并配备了强大的装甲集群作为突击的“开路先锋”。
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威廉·里特尔·冯·勒布元帅):
兵力构成:下辖第16集团军(恩斯特·布施指挥)、第18集团军(格奥尔格·冯·屈希勒指挥),以及埃里希·霍普纳上将指挥的第4装甲集群(下辖曼施坦因的第56装甲军和莱因哈特的第41装甲军,拥有近600辆坦克)。总兵力约29个德国师(包括3个装甲师,3个摩托化师)。
进攻方向与目标:从东普鲁士出发,沿着波罗的海沿岸向东北方向突击。其主要战略目标是,迅速占领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摧毁部署在该地区的苏联西北方面军,并最终攻占苏联的第二大城市、也是波罗的海舰队的主要基地——列宁格勒!希特勒希望通过夺取列宁格勒,不仅能切断苏联在波罗的海的出海口,还能与北上协同作战的芬兰军队会师,从而在战略上孤立苏联的整个西北地区。
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费多尔·冯·博克元帅):
兵力构成:这是德军三个集团军群中实力最强大、装备最精良、也是承担最核心突击任务的“战略铁拳”!博克元帅麾下,不仅有克鲁格指挥的第4集团军和施特劳斯指挥的第9集团军,更掌握着两个令人生畏的、也是整个德军装甲兵精华所在的装甲集群:一个是“闪电侠”海因茨·古德里安上将亲自指挥的第2装甲集群(下辖第24、第46、第47装甲军,拥有近千辆坦克),另一个则是老将赫尔曼·霍特上将指挥的第3装甲集群(下辖第39、第57装甲军,也拥有约800辆坦克)。这路德军的总兵力高达约49个德国师(包括9个装甲师,6个摩托化师),几乎集中了德军一半以上的装甲力量和摩托化部队!
进攻方向与目标:从被占领的波兰中部,比亚韦斯托克突出部的两侧,向正东方向发动钳形攻势。其首要目标是,通过快速的穿插和合围,在明斯克以西地区,一举歼灭部署在白俄罗斯的苏联西方面军主力。得手之后,则马不停蹄,向着被称为“莫斯科门户”的斯摩棱斯克猛攻,并最终将纳粹的卐字旗插上克里姆林宫的红星!在希特勒的战略构想中,莫斯科是苏联的政治、军事和交通中枢,只要攻占了莫斯科,苏联这个“泥足巨人”就会土崩瓦解。
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德高望重的格尔德·冯·伦德施泰特元帅):
兵力构成:这路德军的战线最长,当面之敌也最为强大(苏联西南方面军是当时红军实力最强的一个方面军)。伦德施泰特元帅麾下,拥有第6集团军(赖歇瑙指挥)、第17集团军(施图尔普纳格尔指挥)、第11集团军(朔贝特指挥,稍晚加入战斗),以及保罗·路德维希·埃瓦尔德·冯·克莱斯特上将指挥的第1装甲集群(下辖第3、第14、第48装甲军,拥有约700多辆坦克)。此外,还有大量的罗马尼亚(安东内斯库领导下的第3、第4集团军)和匈牙利军队(快速军等)协同其作战。总兵力约40多个德国师(包括5个装甲师,3个摩托化师),以及数十万仆从国军队。
进攻方向与目标:从被占领的波兰南部和罗马尼亚北部,向广阔富饶的乌克兰地区发动进攻。其主要战略目标是,夺取苏联最重要的“粮仓”乌克兰,占领基辅、哈尔科夫等工业和交通重镇,控制顿巴斯地区的煤炭和钢铁资源,并最终向东南方向的克里米亚半岛(黑海舰队基地塞瓦斯托波尔所在地)和高加索油田(这才是希特勒发动战争最核心的经济驱动力之一!)挺进。
为了确保这些装甲矛头能够心无旁骛地高速前进,希特勒甚至下达了“侧翼安全可以暂时忽略,突击速度决不能降低!”这样的命令。他迷信只要坦克的铁蹄跑得够快,就能把苏联红军庞大但笨拙的战争机器远远地甩在身后,甚至在其完成动员和集结之前,就将其彻底击溃。
芬兰虽然也是德国的“盟友”,并渴望夺回在苏芬战争中失去的领土,但在6月22日“巴巴罗萨”行动开始的最初阶段,芬兰军队并没有立刻大规模出动,而是处于一种“预热”和“待命”状态,主要是为了配合德军在北方集团军群方向的行动,并等待合适的时机(主要是德军取得初步胜利后)再正式对苏宣战和发动进攻。
这三路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