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咱们说到,苏联人打了一场苏芬战争,虽然胜利了,但也是“惨胜”,从芬兰人手里多抠了点土地,但也把自家红军那点家底和脸面,在全世界面前丢了个精光。.精?武.小+说.网′ .更\新?最^快¨打个小小的芬兰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死了十几万人,这战斗力,简直让人不忍直视。芬兰人呢?虽然割地赔款,心里那个恨啊,自然而然地就开始向纳粹德国那边靠拢,想着有朝一日能够报仇雪恨,把失去的土地给夺回来。
而远在柏林的小胡子希特勒,看到苏联红军在芬兰战场上那惨不忍睹的表现,估计在办公室里能乐得从椅子上蹦起来!他可能拍着大腿对手下那帮将军们说:“瞧瞧!瞧瞧!这就是那个让你们寝食难安的“红色巨人”?依我看,不过是个泥足巨人,一推就倒!看来我那个“东方计划”,成功的把握又大了几分啊!”
原本,希特勒在打垮法国之后,是想在1940年秋天就对英国下手的,搞那个“海狮计划”,坐船去伦敦“喝下午茶”。结果呢?戈林的空军在不列颠上空被英国皇家空军揍得鼻青脸肿,德国海军那点可怜的家当,在挪威又折损了不少,根本没能力护送大军横渡英吉利海峡。眼瞅着“海狮计划”成了“海蜇计划”——看着唬人,一碰就碎,希特勒只好在1940年9月悻悻地宣布“无限期推迟”。
西边暂时搞不定,希特勒那颗躁动不安的心,自然就又转向了东方。 他原计划是在1941年5月15日,春暖花开的时候,就对苏联发动那场蓄谋已久的、代号为“巴巴罗萨”的突袭。可人算不如天算,南边那个不争气的“猪队友”墨索里尼,在巴尔干捅了娄子,入侵希腊结果被人家给打了回来,还得德国老大哥去给他“擦屁股”。这一来二去,为了稳住南翼,德国不得不先在巴尔干打了一仗,硬是把进攻苏联的日期,从5月15日给“跳票”到了6月22日。
您可千万别小看这短短一个多月的推迟!对于“巴巴罗萨”这个讲究“速战速决”的计划来说,这一个多月,简直是致命的!因为苏联的冬天,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少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意味着德军很可能要在严寒和泥泞中作战,这为日后德军在莫斯科城下的失败,埋下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伏笔。
读到这儿,可能有些朋友会问了:“希特勒就那么沉不住气吗?既然英国还没死透,东边苏联又那么大,他为啥非得在1941年就急吼吼地去捅这个马蜂窝呢?晚个一两年,等准备得更充分点,不行吗?”
答案是:真不行!在希特勒看来,1941年,几乎是他发动对苏战争唯一剩下的、也是最好的“时间窗口”了!再等下去,黄花菜都凉了!
1. 苏联正在“疯狂练级”,再等就真成“大boss”了!
希特勒虽然看不起苏联红军在苏芬战争中的表现,但他手下的情报部门可不是吃干饭的。他们源源不断地向柏林传递着一个令人不安的信息:苏联这个“红色巨熊”,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进行扩军备战!
兵力暴涨:到1940年底,苏联红军的总兵力,已经从1939年初的不足200万,猛增到了500万人以上!而且还在不断地征召和训练新兵。·E\Z`小\说/网. ¨更*新*最′快.这数量,想想都让人头皮发麻。
新式坦克“初露峥嵘”:更让德国将军们感到忧虑的是,苏联的坦克工厂里,两种划时代的新式坦克——t-34中型坦克和kv系列重型坦克——已经开始投入生产了!虽然在1941年初,这两种坦克的数量还不是很多,装备部队也需要时间。但德国的坦克专家们(比如古德里安)在接触到这些坦克的情报后,都倒吸一口凉气!t-34那倾斜的装甲、强大的火炮和良好的机动性,远超当时德军的主力三号、四号坦克。kv重型坦克那厚重的装甲,更是德军大部分反坦克炮都啃不动的“铁王八”!希特勒心里清楚,要是再给斯大林一两年的时间,让这些新式坦克像下饺子一样装备到红军部队里,那德军的装甲优势将荡然无存,到时候谁碾压谁,可就不好说了!
战术和指挥的“亡羊补牢”:苏芬战争的惨败,也确实让斯大林清醒了不少。他开始意识到,光靠“政治正确”和“人海战术”是打不赢现代化战争的。他开始逐步释放一些在大清洗中被关押的有经验的军官,并提拔像朱可夫这样真正能打仗、有头脑的将领。虽然红军的指挥体系和战术思想的恢复需要时间,但这种积极的改变趋势,也让希特勒感到不安。他必须趁着苏联红军还在“转型期”、新式装备还没形成规模、指挥系统还没完全理顺的时候,先下手为强!
2. 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