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了流血冲突,史称“七月事变”。事后,临时政府倒打一耙,污蔑布尔什维克是德国间谍,煽动叛乱,下令通缉列宁等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党的处境一度非常危险。
就在这白色恐怖笼罩的危急时刻,斯大林再次展现了他的沉着和果敢。他冒着巨大的风险,亲自组织和安排,成功地帮助列宁秘密逃往了与俄国接壤、当时相对安全的芬兰躲避。这一举动,不仅保护了革命的最高领袖,也为布尔什维克党保存了最宝贵的“火种”,斯大林本人也因此进一步赢得了列宁的信任。
“七月事变”虽然让布尔什维克党暂时遭受了挫折,但也让更多的人看清了临时政府的反动面目。再加上后来军队总司令科尔尼洛夫发动叛乱,企图建立军事独裁,临时政府不得不向布尔什维克求助,依靠赤卫队的力量才粉碎了叛乱。这一来一回,反而大大提升了布尔什维克的威望和武装力量。
到了1917年10月,列宁觉得,革命的时机再次成熟了!他秘密潜回彼得格勒,在斯莫尔尼宫那个简陋的房间里,与布尔什维克党中央的核心领导成员们一起,日以继夜地秘密策划着武装起义的计划。
斯大林,作为当时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的核心成员之一(虽然排名可能还不如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等人靠前),也积极参与了起义的准备和组织工作。他可能不像托洛茨基那样,在苏维埃大会上慷慨激昂地发表演说,鼓动群众;也不像那些军事指挥员一样,亲自带领赤卫队冲锋陷阵。他的工作,更多的是在幕后,负责党的组织、宣传、联络以及一些具体事务的落实。 这种“默默无闻”的实干风格,也成了斯大林日后政治生涯的一大特点。他不像有些领导人那样喜欢抛头露面、追求个人光环,他更善于在复杂的组织体系中,通过掌握关键的环节和人事,来一步步地积累和巩固自己的权力。
1917年11月7日,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彼得格勒的工人赤卫队和革命士兵,以雷霆万钧之势,攻占了冬宫,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
在这场决定俄国乃至世界命运的伟大革命中,斯大林虽然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正如前面所说,他的角色相对隐蔽,其在公开场合的声望和影响力,远不如像托洛茨基那样在起义中扮演了前台总指挥角色的领导人引人注目。 这也为日后他与托洛茨基之间残酷的权力斗争埋下了伏笔,因为斯大林后来为了树立自己的“革命元勋”形象,不得不刻意夸大自己(并贬低托洛茨基)在十月革命中的作用。
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宣告成立。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在这个第一届苏维埃政府的名单中,斯大林被任命为一个看似不太起眼、但实际上却非常重要的职务——民族事务人民委员。
这个职务是干啥的呢?顾名思义,就是负责处理苏维埃俄国内部各个少数民族的事务。要知道,沙皇俄国本身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大监狱”,除了俄罗斯族,还有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格鲁吉亚人、亚美尼亚人、中亚各民族等等等等,民族矛盾极其尖锐。布尔什维克党在革命前就提出了“民族自决权”(包括分离权)的口号,以此来争取少数民族的支持。现在革命胜利了,如何处理这些复杂的民族问题,如何将这些名义上获得“自决权”的地区团结在苏维埃政权的周围,就成了一个关系到国家统一和政权稳定的头等大事。
斯大林本人就是格鲁吉亚人,属于少数民族出身,由他来掌管这个部门,似乎也顺理成章。这个职位,虽然不像外交、军事、经济等部门那样显赫,但却让他有机会接触和处理涉及到苏联广阔疆域内各个民族地区的复杂事务,也让他得以在这些地区培植自己的影响力和人脉。这对他日后在党内斗争中获得更广泛的支持,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就这样,斯大林,这个来自格鲁吉亚的鞋匠之子,凭借着在革命烈火中的磨砺和对列宁路线的坚定追随,成功地进入了布尔什维克政权的权力核心。虽然此时的他,还远不是那个日后令人闻风丧胆的“独裁者”,但历史的齿轮,已经开始朝着那个方向,悄然转动。
十月革命的胜利,仅仅是在首都彼得格勒和少数几个工业中心取得了成功。在广袤的俄国腹地,布尔什维克的统治根基并不稳固。那些被推翻的旧势力、心怀不满的其他政治派别以及虎视眈眈的外国干涉者,很快就联合起来,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起了疯狂的反扑。~优?品,小.说+网~ ′最/新!章¢节_更¨新′快/一场残酷血腥的俄国内战,在1918年全面爆发。
苏维埃政权,一度陷入了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