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在了西部的马莱迈机场。这里是德军投入兵力最多、也是盟军(主要是新西兰第5旅)防御最顽强的地点。双方围绕着机场和旁边关键的107高地,展开了反复的、极其血腥的拉锯战。德军伞兵伤亡极其惨重,一度濒临失败。
弗赖伯格的争议决策与德军的增援: 就在德军在马莱迈的进攻陷入困境、伤亡惨重之际,盟军司令弗赖伯格将军,可能因为情报混乱或者判断失误,未能及时组织起决定性的反击来彻底夺回机场。而德军指挥官斯图登特则孤注一掷,下令所有后续的运输机,不顾一切代价,强行在仍在交火、布满弹坑的马莱迈机场(或其附近)降落,把宝贵的山地步兵增援部队送上岛!虽然ju 52运输机在降落过程中损失惨重,但正是这些冒死降落的增援部队,最终扭转了马莱迈的战局。 德军终于在付出巨大代价后,牢牢控制了马莱迈机场这个关键的立足点。
盟军败退与海上撤离: 一旦马莱迈机场落入德军之手,德国人就可以源源不断地通过空运增派部队和补给。盟军在其他两个机场(雷西姆农和伊拉克利翁)的守军虽然仍在顽强抵抗,但大势已去。弗赖伯格将军最终下令放弃抵抗,部队向南海岸撤退,准备再次进行海上撤离。
英国皇家海军再次临危受命,派往克里特岛南部崎岖的海岸(主要是斯法基亚附近)接运撤退的盟军。但这次,德国空军已经完全控制了克里特岛上空,并且可以从希腊和克里特岛本身的机场起飞。撤退船队遭受了比希腊撤退时更加猛烈和持续的空袭!多艘英国巡洋舰和驱逐舰被炸沉或重创,海军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最终,到6月1日撤退结束时,大约只有1万8千名盟军士兵被成功救走,超过1万2千人被俘,还有数千人阵亡。
克里特岛最终落入了德军手中。但这场胜利,对德国人来说,代价高昂得让他们心疼不已,堪称一次“惨胜”。
德国最精锐的第7空降师和第5山地师,在克里特岛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据估计,德军阵亡和失踪人数接近4000人,受伤人数更是高达2500人以上。尤其是伞兵部队,损失了近一半的骨干力量!运输机也损失了200多架。
盟军方面,阵亡约4000人,受伤约2000人,被俘约人。皇家海军损失也极为惨重,3艘巡洋舰和6艘驱逐舰被击沉,包括战列舰、航空母舰在内的多艘大型舰只受重创。
与此同时希腊军民在这场实力悬殊的抵抗中所展现出的勇气和牺牲精神,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甚至包括他们的对手。
英国首相丘吉尔在1941年5月的一次演讲中,给予了希腊人最高的赞誉:“在此之前,我们常说:希腊人像英雄一样战斗。但从今以后,我们将说:英雄们像希腊人一样战斗!”
就连希特勒本人,在私下里(是在1941年6月对党卫军高层的一次讲话中)也承认:“平心而论,希腊士兵的作战尤其英勇顽强。他们投降时是如此高傲,以至于赢得了对手的尊敬…只有希腊人敢于在投降后依旧保持不屈和骄傲。” 他甚至还抱怨:“如果不是为了拯救意大利那可怜的颜面,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卷入那块贫瘠的半岛(指希腊)。” 这无疑也流露出他对墨索里尼这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盟友的极度不满。
克里特岛之战,虽然以德军占领该岛告终,但其精锐空降部队遭受的巨大损失,让希特勒本人也感到震惊和后怕。 他从此对大规模使用伞兵和滑翔机进行突袭作战的方式产生了怀疑,认为这种战术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因为奇袭性难以保证,损失又太大)。在此后的战争中,德国空降部队虽然仍然存在,但再也没有进行过类似克里特岛这样大规模的独立空降作战。克里特岛,成为了德国伞兵的“光荣巅峰”,也成为了他们的“坟墓”。
随着克里特岛的陷落,德国算是彻底控制了巴尔干半岛和东地中海的部分制空权。虽然这场“计划外”的巴尔干战役,意外地将“巴巴罗萨”计划的发起时间推迟了关键的一个多月,但希特勒认为,南翼的威胁已经解除,是时候调转枪口,去执行他那个酝酿已久的“终极计划”了!
德国的百万大军,如同上紧了发条的战争机器,开始悄悄地向苏德边境集结。无数的坦克、大炮、飞机,正等待着元首的一声令下,去撕裂那片广袤的东方大地。
然而,那个即将被他攻击的苏维埃俄国,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它是如何在短短二十多年间,从旧沙俄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一个令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既恐惧又好奇的红色政权?它与德国之间,又有着怎样剪不断、理还乱的历史纠葛和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为何希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