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闪言情

繁体版 简体版
闪闪言情 > 二战那些事儿 > 第23章 明治大变身

第23章 明治大变身

k\.*c*o/m_后来还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模仿普鲁士宪法,天皇权力至高无上),设立了议会(权力有限)。

军事上:学遍西方。 建立了一支模仿西方的现代化常备军。陆军主要学德国(普鲁士),强调纪律和陆地作战;海军则主要学英国,毕竟人家是“日不落帝国”,海军天下第一。实行征兵制,打破了只有武士才能当兵的传统。花大价钱从国外购买先进的军舰、大炮、步枪,同时在国内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建立兵工厂、造船厂。一支效忠天皇、装备西化的“皇军”逐渐成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经济上:“殖产兴业”,跑步进入工业化! 这是明治维新的重中之重!政府带头投资,兴建铁路、架设电报线、开办矿山、建立各种近代工厂(特别是纺织、钢铁、造船等战略性产业)。还创办了很多“模范工厂”,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等这些国营企业搞得差不多了,又以低廉的价格(甚至是半卖半送)将其转让给与政府关系密切的私人大资本家,从而扶植起了一批日后垄断日本经济命脉的“财阀”,比如三菱、三井、住友等等。这种“官商结合”的模式,大大加速了日本的工业化进程。

文化教育上:“文明开化”,全民“洗脑”。 大力引进西方科技、思想、文化和社会习俗(比如穿西装、吃西餐、用阳历),号称“文明开化”。同时,建立了现代化的教育体系,推行义务教育,一方面普及知识,一方面也向国民灌输“忠君爱国”的思想,强调对天皇的绝对效忠和为国牺牲的“武士道”精神(虽然武士阶层已被废除,但其精神被“改造”利用了)。

可以说,明治维新就是一场由上层精英主导的、极其迅速、也极其功利性的全面西化和现代化运动。 日本人以惊人的学习能力和近乎偏执的执行力,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硬是把自己从一个面临亡国灭种危机的落后国家,变成了一个初步实现工业化、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亚洲强国!这速度,确实堪称奇迹!

国家富强了,军队也练出来了,日本人的腰杆子硬了,野心也跟着膨胀起来了。

明治维新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色彩。日本人看到西方列强在全世界划分势力范围、建立殖民地,也觉得自己“强大”了,就应该学着西方那样,去“开疆拓土”,去争夺势力范围,去领导亚洲(所谓的“脱亚入欧”,某种程度上也包含了要像欧洲列强一样去欺负亚洲邻居的意思)。

而日本向外扩张的第一个主要目标,就是与它隔海相望的朝鲜,以及朝鲜背后那个曾经让日本仰视、如今却已衰落腐朽的“天朝上国”——大清帝国。

朝鲜半岛,在日本看来,地理位置太重要了,既是进入亚洲大陆的跳板,也是保卫日本本土的屏障(所谓“利益线”)。而当时的朝鲜,还是大清的藩属国。日本想要控制朝鲜,就必须把大清的势力赶出去。

双方围绕着朝鲜的控制权,明争暗斗了几十年。到了1894年,机会来了。

朝鲜爆发了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国王请求“宗主国”大清出兵帮助镇压。日本一看,机会来了!也打着“保护侨民”的旗号,派兵进入朝鲜。等起义被平息后,日本军队却赖着不走,反而挑起事端,最终在1894年7月,不宣而战,袭击了驻扎在朝鲜的清军,引爆了中日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

这场战争,是一场典型的“新兴工业国”对阵“老大帝国”的较量。结果呢?

日本那支经过明治维新现代化改造的、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士气高昂的陆海军,把曾经被视为庞然大物、但实际上装备落后、指挥混乱、内部腐朽的大清军队(特别是北洋水师),打得是一败涂地,溃不成军!

陆地上: 日军在朝鲜平壤大破清军,随后更是跨过鸭绿江,侵入中国境内,占领了辽东半岛。

海面上: 在黄海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以少胜多(虽然双方实力差距没陆军那么大,但日军在战舰性能、火炮射速和战术运用上占优),击溃了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夺取了制海权。随后,日军又攻占了威海卫军港,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曾经的学生,把老师傅按在地上狠狠地摩擦!这场战争的结果,震惊了世界,也彻底改变了东亚的格局。

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的胜利,对日本来说,简直是打了一针超级“鸡血”,意义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