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的春天,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悄然流逝。+小/税¨宅~ ?蕪′错·内+容\自春节之后那场惊心动魄的宫廷刺杀与随之而来的铁腕清洗,到如今已是五月初夏,京师内外的局势,似乎在一种极度压抑的平静之下,酝酿着决定性的风暴。
关外的鞑清虎视眈眈,但内部的权力整合给了多尔衮出兵的理由和时机;关内的闯军主力虽然在宁武关下被周遇吉的坚韧所阻,滞留三月之久,但其南路偏师却已攻破霸州,兵锋直指京畿。面对这双重的巨大压力,崇祯皇帝没有坐以待毙,他不仅以雷霆手段稳固了京师内部,更下定决心,准备效仿先祖,御驾亲征,与来犯之敌决一死战。
而随着皇帝展现出的强硬姿态和之前颁布的优待军士的诏令传开,以及实实在在的饷银和装备开始下发,原本已近乎崩溃的大明军事体系,竟也奇迹般地显露出一丝复苏的生机。各路勤王之师,虽然响应者依旧有限,但终究不再是杳无音信。
其中,最让崇祯感到振奋的,便是靖南伯黄得功的到来及其后续表现。这位以勇猛直爽着称的宿将,不仅及时率领万余精锐抵达李家村大营,更在抵达后不久,便主动出击,于真定府附近,截杀了一名正欲裹挟部众投降流寇的叛将刘超,并缴获了大批被其私吞的军械粮草!
“好!杀得好!黄得功,真乃朕之虎将也!” 崇祯得知消息后,龙颜大悦,当即下旨,册封黄得功为“讨贼先锋”,命其统领大军前部,锐意进取。′d,a~w+e/n¢x?u/e¨b/o`o!k-._c·o′m*
同时,崇祯也开始正式部署自己计划中“御驾亲征”的大军阵列:
他将亲自坐镇中军,由新组建的神武军(原孝陵卫)和成分复杂、亟待实战检验的甲子营(流民、囚犯营)作为核心护卫。
左军,由最为倚重、持重可靠的英国公张世泽统领,以整肃后的京营兵马为主。
右军,则交由刚刚获得大量钱粮装备补充、士气正旺的定西伯唐通(原昌平总兵)指挥。
而战功卓着、锐气正盛的靖南伯黄得功,则当仁不让地出任全军先锋。
一个以皇帝为核心,勋贵、降将、亲军、新募之兵混编的、带有浓厚崇祯个人色彩的指挥体系,初步搭建完成。
与此同时,其他各路勤王兵马的消息也陆续传来。宁武关前线,周遇吉依然在苦苦支撑,李自成的主力被他死死拖住,三个月未能寸进,大明在山西的防线虽然残破,却异常稳固。/E_Z\晓`税!网/ ~首!发-远在四川的巾帼英雄秦良玉,仍在与张献忠的大西军殊死鏖战,无力北上。拥兵自重的湖广总兵左良玉,在接到数道严旨申斥之后,象征性地派出了几千老弱病残北上“应付差事”,其主要目的,反倒是让夹在他和京师之间的山东总兵刘泽清感到坐立不安,生怕左良玉趁机吞并自己的地盘。
唯有新任宣府镇总兵高杰(其前任王承胤因“贻误军机”已被崇祯下令斩杀),这位原属李自成旧部、后因妻子被占而叛贼投明的将领,表现得异常积极。他深知自己降将的身份敏感,唯有奋力作战才能博取信任,竟将麾下兵马一分为二,一部分北上牵制可能南下的鞑清,一部分则由自己亲率,南下支援京师。
更让崇祯期待的是,南都留守政府那边也传来消息,兵部尚书史可法已亲自率领数万南京京营及周边卫所兵马,正兼程北上,预计不日即可抵达京畿。
随着各路兵马(无论真心还是假意)的陆续汇聚,京师南郊的李家村大营,规模日益庞大,人数已接近十万之众!虽然其中鱼龙混杂,战力参差不齐,但至少在声势上,极大地鼓舞了京城军民的士气。甚至还有一些偏远州府的忠义之士,听闻天子蒙难,自发组织乡勇,千里迢迢赶来支援。大明,似乎真的在一片废墟之上,重新焕发出了一线生机。
然而,就在崇祯为这逐渐好转的形势而稍感欣慰之时,南线的军情再次告急!
五月初六至初八,刘芳亮率领的十余万大顺军南路主力,在攻占霸州后,继续快速北上,连克固安、永清等地,兵锋已直逼京畿南大门!
形势危急!崇祯正准备下令黄得功、唐通等人立刻出营布防,迎击刘芳亮。就在五月初九这天夜里,一个意想不到的客人,被东厂番役秘密带到了他的面前。
来人自称“虎子”,乃是前几日在霸州被刘芳亮处决的偏将高宝的心腹头领。他跪在地上,叩头不止,声称自己与一众高宝旧部,对刘芳亮和李自成早已心怀不满,愿弃暗投明,为朝廷效力!更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