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铳、长矛。
匠造监的随从抬进来西五个长一米出头、宽一尺的精美木箱,放在厅中。
郭治上前一一打开,每一个箱子里面,都用绸缎下铺,放着两把尺子。
尺子是用钢材制成,因为技术和材料的限制,此时大明的钢产量还是相对有限的,年产量不及铁的百分之一。
郭治舍得拿出这么多的好钢来做这几盒尺子,纯粹是因为是蜀王下的命令,不然换成一般人,用点熟铁都是给足了面子了。
尺子制作的很精美,按照朱至澍的要求,不但有寸刻度,还有分刻度。
“殿下请看,这每一把相同的尺子,刻度之间都是完全对得上的。”
郭治拿出五个盒子里的两种长度的尺子,分别摆在一起,展示给朱至澍看。
正如郭治说的那样,齐齐整整、不差分毫。
“很好,郭大人用心了。”
“留两套在王府,其余带回去作为准尺,然后速速制作更多的尺子,分发给所有需要的部门吧。”
“令他们好好爱惜、不可无故损坏,日后所有的器具,皆用下发的标准尺作为度量用具。”
朱至澍对郭治的表现不吝褒奖。
做得好要表扬、做得差要批评,实事求是嘛。
“方大匠给本王带来了什么好消息呢?”
“启禀殿下,小人领着众位工匠日夜赶工,终于制出了殿下所画的标准火绳枪,特和郭大人一起带过来,呈于殿下过目。”
本来这种献宝的场合,方好工这种没有官身的工匠是没有机会参与的,功劳都会被郭治给领了。
但是那天朱至澍对工匠的重视,郭治也是看在眼里,所以才有了方好工面见朱至澍的机会。
打开盒子,映入眼帘的是一杆精美到像工艺品一般的火绳枪。
前半部分锃光瓦亮的枪管和三菱刺刀闪耀着阴冷的寒光;
后半部分的木制机匣上精巧的扳机和点火钩,展示着工匠的高超技艺;
最后和则是后世如出一辙的木质枪托,让朱至澍找回了记忆中的感觉。
朱至澍忍不住亲自下场,拿起这杆火绳枪和一旁的尺子就是一番操作。
这杆火绳枪长西尺,也就是133厘米;装上近一尺长的三菱刺刀后,更是达到了五尺,放首的话,刺刀尖己经超出了朱至澍的胸口,和一根短矛无异;口径是6分,也就是19毫米左右。
不管是长度还是口径,都比大明原有的火绳枪要大一些。
这是朱至澍特意设计的。
要想用火绳枪替代弓箭,就必须让火绳枪的射程更远。
现在大明的火绳枪,对披甲战士的有效杀伤距离不到一百米米,和弓箭相仿。
这远远达不到朱至澍的要求。
宋光宗时曾有记载:“殿、步司诸军弓箭手带甲,六十步射一石二斗力,箭十二,六箭中垛为本等;弩手带甲,百步射西石力,箭十二,五箭中垛为本等。”
而这时候的步,是指举足两次,约一点五米,举足一次为一跬。
也就是说,宋孝宗时期,步弓手九十米距离内使用一石二斗的弓,十二中六便是合格。
可见要想压制住弓箭,火绳枪的有效杀伤距离,最起码应该在一百米以上、甚至是一百五十米以上,这样才能在面对弓箭时有足够的距离优势。
当然这个距离是不考虑精度的情况下,反正火绳枪也是阵列射击,以数量取胜,精度不是主要的考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