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这天,安阳城飘着粥香。/x?i`n_k′a!n-s′h!u?w,u..*c^o,m_叶明带着衙门众人,在街口支起大锅施粥。
今年的腊八粥格外丰盛——除了传统的杂粮,还加了甘薯和核桃仁。
领粥的队伍排得老长。一个裹着破棉袄的老汉接过粥碗,突然老泪纵横:"大人啊,老汉活了六十多年,头一回冬天不挨饿..."
叶明心里发酸,又给他添了一勺:"老人家,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正忙碌着,驿丞快马加鞭赶来:"大人!太子来信了!"
叶明展开信笺,李君泽在信中说三件事:一是皇上对暖房种菜很感兴趣,命人在皇庄试建;二是安阳税法明年将在江南三州试行;三是太子妃又有了身孕...
"备礼!"叶明眉开眼笑,"这次送一车暖房产的菜去,再带上甘薯粉和核桃!"
除夕夜,安阳城灯火通明。叶明站在城楼上,望着满城烟花,忽然发现街上多了许多陌生面孔——都是听说了安阳的好光景,举家迁来的外乡人。
陈瑜捧着账本汇报:"大人,今年安阳新增户籍五千七百户,商税..."
叶明摆摆手:"大过年的,不说这些。~6/吆¢墈,书_蛧- ′庚`歆,嶵~哙¨"他指了指城里,"你看,百姓的笑脸,就是最好的政绩。"
远处传来新年的钟声,悠扬绵长。叶明深吸一口寒冷的空气,心中却暖意融融。
这北境的冬天,再也不难熬了。
开春的安阳河解冻了,冰凌碰撞着顺流而下,发出清脆的声响。
叶明蹲在河堤上,看着工人们安装新式水车。这种水车带有齿轮组,能把动力传到三十步外的磨坊里。
"大人,您看这个转速行不?"工匠老赵擦了把汗。
叶明观察着水车的运转:"再调快些,现在的水流足够带动两套磨盘。"
正说着,陈瑜急匆匆跑来:"大人!江南来的考察团到了,说是要学暖房种菜!"
叶明拍拍手上的木屑:"来的正好,带他们去书院看看。"
书院暖房前,二十多个江南士绅看得目瞪口呆。寒冬刚过,这里的黄瓜已经结了二茬。
"神乎其技!"一个白胡子老者颤巍巍地摸着黄瓜藤,"叶大人,这暖房造价几何?"
叶明刚要回答,暖房角落里突然传来争执声。只见一个江南来的年轻公子,正和农科学生争论着什么。
"这位是..."叶明走过去问道。_如/闻′王^ \更~辛¢醉~全`
"苏州林家的公子,林墨白。"陈瑜小声介绍,"听说是个农痴。"
林墨白见到叶明,恭敬地行了一礼,却仍坚持己见:"大人,学生观此暖房构造,若将北墙加厚三尺,可省炭三成。"
农科学生不服:"我们算过了,加厚墙壁得不偿失!"
叶明饶有兴趣地看着两人:"林公子可有计算依据?"
林墨白从袖中掏出一卷图纸,上面密密麻麻全是算式:"这是学生在苏州试验的数据..."
叶明越看越惊讶。这年轻人不仅精通算学,对热力传导的理解更是超前。他当即拍板:"就按林公子的法子,改造一间暖房试试!"
三天后,改造好的暖房果然省炭不少。
林墨白却谦虚地说:"若非大人首创暖房,学生哪有机会改良?"
叶明爱才心切,索性留他在书院当教习。谁曾想,这一留竟留出段姻缘——林墨白和农科女学生赵小荷因共同改良育苗箱,渐生情愫。
"大人,您得管管!"王寡妇气呼呼地来找叶明,"小荷那丫头整天跟个外乡男子混在一起,像什么话!"
叶明正在试吃新出的甘薯点心,闻言笑道:"王大姐,令爱今年十八了吧?林公子家世清白,人才难得..."
"可他是江南人!"王寡妇急得直搓围裙,"小荷要是嫁过去..."
"那就招赘嘛。"叶明眨眨眼,"林家五个儿子,说不定乐意留一个在安阳呢。"
果然,当叶明委婉提出这个想法时,林墨白毫不犹豫就答应了:"安阳农学冠绝天下,学生正求之不得!"
婚事定在端午,叶明亲自做媒。百姓们听说后,纷纷打趣说这是"甘薯牵红线"——因为两人是在改良育苗箱时相熟的,而育苗箱里种的正是甘薯。
春分这天,叶明正在田里指导农户使用新式耧车,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