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节的热闹劲儿还没过去,安阳就迎来了第一场雪。′1+4?k,a^n?s?h*u/._c!o~m?
叶明裹着棉袍站在衙门口,看工房的伙计们给街边的摊贩搭油布棚子。
"大人,您回屋吧,这儿风大。"陈瑜捧着个暖炉追出来。
叶明接过暖炉,指了指正在搭棚子的伙计:"这主意不错,谁想的?"
"是西市卖馄饨的老王。"陈瑜笑道,"他说冬天生意不好做,要是能挡风雪..."
正说着,其其格顶着一脑袋雪跑过来:"大人!书院那边吵起来了!"
叶明叹了口气:"这回又为什么?"
"说是...取暖费的事。"
书院议事堂里,两拨人正争得面红耳赤。见叶明进来,顿时安静下来。
"怎么回事?"叶明抖了抖袍子上的雪。
书院山长李老夫子拄着拐杖道:"大人,今年炭价涨了三成,书院实在负担不起这么多教室取暖..."
工科的王教习不乐意了:"那也不能只给文科教室烧炭,我们工科做实验就不怕冷?"
"就是!"农科的张允也帮腔,"育苗房要是断了火,来年的秧苗..."
叶明听得头疼:"炭价为什么涨?"
陈瑜翻了翻账本:"今年晋阳那边减了产量,说是矿工闹事..."
叶明心里明镜似的——这准是朱家搞的鬼。自从《矿业新章》推行,朱家就一直变着法儿使绊子。,6/1′k^s¨w′.`c\o′m,
"这样,"叶明敲了敲桌面,"书院先用官仓的存炭,我想办法解决货源。"
散会后,叶明叫住张允:"你上次说,试验田里试种的那个耐寒作物..."
"甘薯?"张允眼睛一亮,"已经收了,产量是麦子的三倍!就是..."
"就是什么?"
"这玩意儿吃多了烧心,学生们都不爱吃..."
叶明乐了:"那是你们不会做!去,拿些来衙门,我教厨子做几道菜。"
中午时分,衙门饭堂飘出阵阵甜香。叶明亲自下厨,做了烤甘薯、甘薯粥、拔丝甘薯好几样。书院师生们将信将疑地尝了尝,眼睛都亮了。
"甜!"
"比芋头香!"
"热乎乎的,冬天吃正好!"
李老夫子捋着胡子点头:"此物甚好,既能果腹,又可暖身。"
叶明趁机道:"这甘薯藤还能喂猪,叶子能做菜。最重要的是——"他故意顿了顿,"它耐旱耐寒,坡地沙地都能种。"
在场的老农们顿时来了精神:"大人,这种子..."
"明年开春免费发。"叶明笑道,"不过现在,咱们得先解决取暖问题。"
他转向工科的王教习:"我记得你们在研究石炭?"
王教习连忙点头:"城北就有一处露头煤层,只是..."
"只是百姓不会用,嫌烟大是不是?"叶明胸有成竹,"我有个法子。?白\马′书.院~ ^追^蕞^歆_蟑/截\"
三天后,安阳城北的荒地上,一群人围着一个奇怪的炉子。这炉子用铁皮包着,上面连着根铁管子通到屋外。
叶明亲自示范:往炉膛里放入碎煤,点火,不一会儿炉子就红了起来,屋里暖烘烘的,却没什么烟味。
"神了!"老农们啧啧称奇,"这煤炉子比炭盆还暖和!"
王教习摸着铁管解释:"烟都顺着管子排出去了,所以不呛人。"
叶明拍拍炉子:"这玩意儿造价不高,一个炉子一天烧的煤,价钱只有木炭的三分之一。"
陈瑜立刻会意:"大人是要推广煤炉,减少对木炭的依赖?"
"没错。"叶明低声道,"顺便敲打敲打朱家。"
消息传到晋阳,朱二爷气得摔了茶杯:"好个叶明!断我财路!"
管家战战兢兢:"老爷,咱们的炭确实卖不动了...安阳那边运来的煤炉子,连晋阳百姓都抢着买..."
朱二爷在屋里转了三圈,突然站住:"去,备一份厚礼,我要亲自去安阳!"
冬至这天,叶明正在衙门包饺子,门房来报:"大人,晋阳朱二爷求见。"
叶明手上不停:"让他进来吧。"
朱二爷进门就看见堂堂北境总督,袖子挽到胳膊肘,满手面粉地在揉面团,一时愣在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