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菜花不了几个钱,又不是买肉。”
曹宁宁点点头,同意林氏的说法。
“对了二嫂,我今天到铺子那里去,三哥他们已经完全学会蒸包子了,所以明日我就先不用去县城,这样帮你们开荒,也能更快些。”
老三夫妻两个做吃食比曹宁宁他们的年头更久,所以基本上老四一说,夫妻二人不费多大事就学会了。
曹宁宁点点头:“那花满楼那边的订单跟老三他们说了没?”
“都跟三哥交代清楚了,每日先送六百个肉包到花满楼,剩下的就在铺子里头零卖。”
“哦对了,三哥让我问二嫂,咱家铺子还没取名字,让我回来问问,回头好告诉他,他在请人在县城里头做个牌匾挂上。”
说到自家铺子的事,几个人脸上都喜气洋洋的。
曹宁宁一拍脑袋,还真是,一心光想着盘铺子的事,反而忘记了要给自己铺子想个名字。
她夹了一口白菜啃着窝窝头,脑子里思索着到底是取个什么名字比较好。
铺子主营是包子,肯定叫某某包子铺比较合适。
铺子名字最好是朗郎上口但是又不能太俗气,但是又不能一点儿不接地气,思来想去曹宁宁还真想到了一个名字。
曹宁宁看向几人:“要不就叫食香斋包子铺吧,怎么样,你们觉得这个名字如何?”
“食香斋这个名字好,乍一听就跟那个县城的酒楼名字一样哩。”
林氏举双手赞同,儿媳妇是个有学识的人,起的名字自然没的挑。
“娘说的对,就叫这个名字吧。”
老四同意,他一个农家的庄稼汉,取名字这种事自然是旁人说什么便是什么。
“那我明日在上趟县城,然后把铺子的名字告诉他,叫他早些把牌匾给做好挂起来。”
说完老四又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
“不过二嫂,回头你晚上回去得拿纸笔给我写上,不然我跟三哥两个都不识字,回头别叫人整错喽。”
婆媳三人叫老四给逗笑了,曹宁宁道:“行,晚上回去我就给你写好,好叫你明天带给老三。”
林氏高兴的点头:“明日顺路从村里给你三哥他们拉一车菜去,村里收的蔬菜肯定比县城卖的要便宜。”
林氏精打细算惯了,村里菜地收的白菜可能一文钱就要买上两斤,到了县城可就不是这个价钱了,最起码要两文钱一斤。
如今他们铺子开在县城,要做这个菜包子免不得需要从旁人手上买这个蔬菜回来。
“行,听你的娘。晚上我跟大宝娘去村里收菜的时候顺手给三哥他们捎上一车去。”
如今老三夫妻两个也不用像从前那样日日在街头摆摊了,老四小两口在家也能帮衬的上家里的活儿,林氏是打心眼里觉得高兴。
更叫她高兴的是几个孩子都被她跟闻老头教育的互帮互助,不像村里头其他几户人家一样,三天两头不是吵嘴就是打架,日子根本就没法好好过。
可惜的就是老大走的早,老二眼下也不在家,不由的林氏眼角就有些湿润。
她怕被孩子们瞧见,只能别过脸偷偷擦掉泪水。
吃过饭,王氏在地里帮忙拔了一会儿草才被老四催着回去了,老四说她手还没结痂,帮忙运一下地里的草就行了。
差不多到了下午四点左右,眼瞅着这两天没日没夜的干活,十亩荒地的野草也收拾掉一大半。
曹宁宁擦了擦脸上的汗珠,心里估摸着明天后大概野草就能拔完了,到时候一把火烧掉以后在把地犁一下,就能直接栽种了。
曹宁宁不经意扭头瞧了一眼旁边,只有老四埋头在后头干活,并没有瞧见林氏。
曹宁宁猜测可能是林氏水喝多了,这会儿又去“方便”去了吧。
农家人在外头干活,一般方面都是找个隐蔽的地方就地解决的。
曹宁宁一般不是特别忍不住,她都还是要下山回家上茅房才行。
正想着,林氏就从不远处的野草丛里过来。
林氏走近,曹宁宁发现她脸色不太对劲儿就问了一句:
“娘,你这是怎么了,脸色怎么那么白?”
“是不是太阳太大,中暑了?”
虽说还不到五月,但是天上的太阳还是比较毒辣的。
这一整天一整天在大大太阳底下忙活,难免身体素质不好的人要中暑。
林氏捏了一把发软的腿肚子,又伸手揉